关于大课堂教学的几个问题
时间:2012-03-09    作者:网络


一、为什么要开展大课堂教学?

1、进行课程改革的需要。

由于当今时代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和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旧的课程已经远远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初中已经开始了课改,普通高中将从2007年秋季开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课改精神要求教材功能从过去的知识传递转变为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不再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而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教学模式由过去的封闭走向开放,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科书也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活动和作业,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学习方式强调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集体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等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

2、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从横向来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而不是让少数学生升学,多数学生陪读;从纵向来看要面向学生的一生,今天的教学要关注学生明天的发展,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不能只为了眼前考试而学习,只授鱼不授“渔”,只注重学生接受知识,而忽视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

3、创建特色学校的需要。

学校的落后源于理念的落后,在当今教育形式下,一所学校要形成办学优势,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提出自己的办学理念,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特色,这样才能培养一大批教学名师,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不能随波逐流,盲目跟风。

4、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需要。在旧的教育教学模式下,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粗放教育之路,教师通过拼时间、拼题海、拼消耗、靠延长学习时间,增加习题总量来提高教学质量,这种粗放型教学不重德育重智育,不重智慧重智商,不重思想重知识,不重能力重分数,不重心理重生理,不重疏导重管教,不重理想重功利,不重实践创新重纸上谈兵,不重个性重共性。这种粗放型教育模式使学生苦,老师累,家长怨,学校真无奈,教育真危险,鉴此,上学期我们提出了大课堂教学的教学理念。

二、什么是“大课堂”教学?

“大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着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立足于每一个学生健全发展、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系统。“大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视野“大”。

教师要有广阔的视野,渊博的知识,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教学功底,还要必须学习经典教育专著,掌握先进教育理念;不仅要钻研学科教学理论,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教学方法不拘泥于一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博采众长。从范围来看,教师要把每一节课放在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之中来讲。教师的视野横向要从校内扩展到校外,从省内扩展到省外,从国内扩展到国外;纵向从古代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

从学生的发展来看,既要看到学生现在,还要着眼学生将来,使今天的教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不仅要服务于学生,而且要成就学生;不仅传授学生必备的知识,更要开启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学习不仅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让学生在有限中感受无限。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能获取知识,而且能发展思维、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2、平台“大”。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心中有教学,处处皆课堂。要拓宽教学的空间,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要从课内走到课外,从校园走到校外,从课本走到实践,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等多种渠道来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我校开展的“校园艺术节”、“校园体育节”、“校园科技节”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参与中提高认识,在困境中磨炼意志。

3、学科“大”。

教学资源不能局限在课本上,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作为教学的资源,网络、媒体、生产、生活、社会、自然等。教师除了应成为“专家”,还应成为“通家”,在通晓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要文理互通;学科间的知识要有机结合、有机渗透、有机整合,围绕学科教学任务,融合、吸收相邻、相关学科的知识,使之服务于本学科的教学;学科知识要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有机联系。

三、大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1、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它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作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构成,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人身上的存在方式及发展的潜力等。多元智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大课堂教学”找到了理论依据,因为大课堂教学的宗旨是“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陶行知教育理论。

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3、新课程理论。

新课程的结构、标准、评价、管理、资源和组织落实都有全新的要求,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已成必然,教学改革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更强调课程的创新和开发、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更关注重教学过程和人的教学观,更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学生观。这些都为大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实施“大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1、把贯彻新课标和落实“大课堂”教学理念结合起来,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向课堂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率,向课堂要成果。

2、扎扎实实开展学科社团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的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开设和研发校本课程,拓宽教学资源和教学空间。

五、开展大课堂教学注意的问题

1、开展“大课堂”教学要务求实效,不能华而不实,海阔天空,而要以有效的落实知识,启发思维,解答疑惑,发展智力,提高素质和能力为目的。教师执教不仅要视野大,理念新,方法活,更要内容精,效果实。

2、“大课堂”教学是一种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是对教学活动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而不是一种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

3、开展“大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室,学科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不能为“大”而 “大”,教学要符合本学科的特点,不能淡化学科的本质属性。

4、开展大课堂教学最终的结果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大面积大幅度提高,任何降低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教学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课堂教学。

5、大课堂教学不仅要指导好接受性学习,更要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和体验性。

六、开展“大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什么?

1、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开放性的教师。

2、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要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学生,强调课程和教学的反思与合作。

3、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和理论水平,不断促进专业发展。

4、加强教学研究,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成功。

5、讲求团队合作,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强化信息交流。